發(fā)布日期:2020年08月12日
【核心提示】如果把人體比作一座工廠,腸道就是負責養(yǎng)分回收和垃圾排放的車間。由于每天都要處理很多“垃圾”,腸道相對于其它的器官更容易出問題,便血就是其中之一。而受到“十人九痔”的觀念影響,很多人都會把便血認為是十分“常見”的痔瘡,殊不知便血不僅僅可能是痔瘡,也可能是腸息肉的癥狀。市第五醫(yī)院院長楊邢澤介紹,腸黏膜表面突出的異常生長組織,在沒有確定病理性質前統(tǒng)稱為息肉。其發(fā)生率隨年齡增加而上升,男性多見。其中炎癥性息肉在炎癥治愈后可自行消失;腺瘤性息肉一般不會自行消失,有惡變傾向。因此如果出現(xiàn)連續(xù)性便血,應及時到醫(yī)院進行檢查。
便血≠痔瘡,也可能是腸道息肉
警惕腸道息肉在痔瘡“掩護”下生長
在楊邢澤的介紹中,便血是人們生活中經(jīng)常遇到的問題,多見于大便干結、上火、飲酒后。其實,很多肛門疾病如肛裂、腸道息肉,甚至肛腸腫瘤等都可引起便血。有些卻因為沒有重視,沒到正規(guī)醫(yī)院進行科學檢查,導致疾病失去最佳治療時機。
那么,痔瘡與腸道息肉所引起的便血到底有什么不同?楊邢澤介紹,痔瘡引發(fā)的出血往往是大便后滴血,呈鮮紅色,而且在平時并不會出血,但結腸息肉引起的出血常常混雜在便中間。其次,由于痔瘡是曲張的靜脈團,所以便血多表現(xiàn)為無痛性、間歇性,有時還會有腫塊(靜脈團)從肛門脫出。
大便習慣及形狀的改變同樣可以看出腸道息肉的“端倪”。一段時間內大便時間、次數(shù)的明顯與以往不同,以及便秘或不明原因的腹瀉等都要引起注意,特別是便秘與腹瀉反復交替出現(xiàn),或者引起腹痛的時候,更要引起警惕;形狀方面,正常的糞便應該呈圓柱形,但如果息肉在結腸腔內,壓迫糞便,則排出時往往會變細,或呈扁形,有時還附著有血痕。此外,腸道息肉中的直腸息肉,如直徑過大,會導致直腸壁受壓,從而出現(xiàn)大便次數(shù)增多、肛門墜脹,………
健康生活和飲食可有效預防
楊邢澤介紹,腸道息肉的產生,與日常飲食有著很大的關系,長期吃高脂肪、高蛋白、低纖維素食物的人患病率較高,辛辣刺激性食物、腌制食物等也與腺瘤性息肉形成有關。因此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對于預防腸道息肉的發(fā)生十分重要。
培養(yǎng)良好的飲食習慣。改變以肉類及高蛋白食物為主食的習慣,少吃高脂肪性食物,特別是要控制動物性脂肪的攝入。由于水果、蔬菜和谷物這些食物富含纖維素,可以降低結腸息肉的風險,水果和蔬菜還富含抗氧化劑,可以預防結腸癌癥,因此多吃新鮮水果、蔬菜等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及粗纖維的食物,適當增加主食中粗糧、雜糧的比例,均有助預防結腸息肉。同時,補鈣及不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同樣重要。
養(yǎng)成良好的生活習慣。吸煙及過量飲酒都會增加結腸息肉和結腸癌的風險,對于有結腸癌家族史的人群,尤其應該減少吸煙和飲酒來降低發(fā)病風險;適當運動可增強胃腸蠕動,加速糞便排出體外,保持健康體重;控制體重同樣可以降低結腸患病的風險。此外,保持良好的心態(tài)應對壓力,工作時堅持勞逸結合同樣有助于預防腸道息肉。
息肉切除后,恢復有講究
在楊邢澤的介紹中,腸息肉就是從結腸黏膜表面突起到腸腔的隆起狀贅生物,也就是長在腸管內的肉疙瘩。若是惡性,危害自不必說;如果是腺瘤等癌前病變,則相當于一個“定時炸彈”,且隨著息肉的增大、數(shù)目的增加,癌變機會也迅速增大。因此,手術切除就成了一種較為理想的治療方法。而在切除之后,患者需要在生活中多加注意,才能加速身體康復。
飲食方面,術后患者第1-2天給予禁食、補液,臥床休息24小時,如無異常,第3-4天可開始進食流食。息肉切除粘膜創(chuàng)面大者,根據(jù)情況延長住院時間。對于較大的息肉、無蒂息肉或者范圍較大者,必須臥床休息,3日內禁洗熱水澡,兩周內避免過度體力勞動,同時控制飲食,防止便秘增加腹壓,使焦痂過早脫落而出血。
此外,觀察有無局部并發(fā)癥,如穿孔出血、粘膜灼傷等。以出血最為常見,因創(chuàng)面在1~3周內愈合,術后要常規(guī)監(jiān)測患者生命體征及有無腹膜刺激征等,避免增加各種腹壓。
“腸息肉容易復發(fā),手術切除后并非一勞永逸,導致腸息肉復發(fā)的原因有很多。”楊邢澤介紹,例如依然保持不良的飲食習慣,或者腫瘤的基底切不夠干凈等。因此患者還要按醫(yī)囑定期復查。
【小科普】
腸道息肉切除后多久復查
腸道息肉切除后,導致腸道長息肉的原因或環(huán)境沒有改變,這片“土壤”還是容易滋生息肉的。有研究表明,術后第一年再發(fā)生息肉的危險性遠超是正常同齡人,往往直到4-6年后才與一般人群相似。有介于此,腸道息肉切除術后,患者應定期進行腸鏡+病理復查。
一般情況半年內復查1次,若陰性者可間隔1-2年再復查1次。
有重度不典型增生或癌變的腺瘤,內鏡下息肉摘除術后3個月內復查,如無殘留則半年內再復查,如有殘留建議手術治療或進一步內鏡下處理。
其他非腫瘤性息肉一般可于1年后再復查1次,若陰性者可間隔3-5年復查。多發(fā)性息肉一般要求半年到1年內復查。
腸道息肉最“喜歡”這3類人
飲食結構不合理的人。飲食結構不合理,偏向重油重鹽重口味是很多現(xiàn)代人的通病,然而這類食物對腸道的刺激性是非常大的,飲食經(jīng)常偏向重口味,長此以往會導致腸道的抵抗力下降,給炎性息肉的增生提供了“溫床”。
愛憋便意的人的人。由于多種外在因素,諸如工作等方面的所致,不少人也經(jīng)常會有憋便意的情況發(fā)生,其實這種做法可是非常容易被息肉“盯上”的!大便長期滯留在腸道內,會變的干結,還有很多毒素,這些都會對腸道產生刺激。
有家族遺傳史的人。有腸道息肉家族史的人也是腸道息肉的高發(fā)人群,由于抵抗力較弱,所以稍微一點程度的腸道炎性刺激都會“無力抵抗”,從而誘發(fā)腸道息肉的增生,提前預防,也是避免腸道息肉的一個措施。